【识别石胡荽草简述】石胡荽草,又称鹅不食草、地胡荽,是一种常见的小型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其形态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生态意义。以下是对石胡荽草的简要识别与总结。
一、植物基本特征
项目 | 内容 |
学名 | Centipeda minima (L.) A. Juss. |
别名 | 鹅不食草、地胡荽、小叶金花 |
科属 | 菊科(Asteraceae)石胡荽属(Centipeda) |
形态 | 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高约5-20厘米 |
叶片 | 叶片对生或互生,呈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 |
花朵 | 花小而密集,头状花序,黄色或白色 |
果实 | 瘦果,具冠毛,易随风传播 |
生长环境 | 常见于路旁、草地、田埂、湿润阴凉处 |
二、生长习性与分布
石胡荽草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耐旱,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荒地、田间、林缘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三、识别要点
1. 叶片形状:叶片较小,呈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
2. 花朵特征:花小而密集,常成簇生于叶腋或顶端,颜色多为黄色或白色。
3. 植株高度:植株较矮,一般不超过20厘米,茎直立或匍匐。
4. 气味:部分品种带有轻微的香气,尤其在揉碎后更明显。
四、用途与价值
- 药用价值:石胡荽草全草可入药,味辛、苦,性温,具有祛风散寒、解表止咳、消炎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 生态价值:作为先锋植物,有助于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
- 观赏价值:虽非观赏植物,但因其小巧玲珑,有时也被用于盆栽或绿化点缀。
五、注意事项
虽然石胡荽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应遵医嘱,避免误食或过量使用。此外,野外识别时应注意与其他类似植物区分,如马齿苋、蒲公英等,以免混淆。
总结:石胡荽草是一种常见且具有多种用途的小型草本植物,识别时可通过其叶片形状、花朵特征及生长环境进行判断。了解其特性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与保护这一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