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对这一罪名的立案标准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进行了细化。
二、立案标准详解
情节分类 | 具体情形 |
情节严重 | 1. 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 2. 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3.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给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 4. 信息泄露导致他人遭受诈骗、骚扰等,造成实际损害的; 5. 曾因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被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类似行为的。 |
情节特别严重 | 1. 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的; 2. 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 3. 信息泄露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的; 4.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给他人,造成极其严重后果的; 5. 信息泄露涉及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且数量巨大,影响范围广的。 |
三、立案条件说明
要构成“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即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仍然实施相关行为。
2. 行为对象为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住址、银行账户等。
3. 行为方式合法合规:如未经同意擅自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出售或提供他人个人信息。
4. 达到立案标准:即符合上述“情节严重”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四、结语
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法律对此类行为设定了明确的刑事立案标准,以保障公民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无论是企业、机构还是个人,在处理公民信息时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如您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相关司法解释,可查阅《刑法》及《解释》原文或咨询专业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