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概括】“杵臼之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彼此信任、不计身份地位的友谊。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吴祐传》,讲述了东汉时期,吴祐与陈遵之间的友情故事。两人虽出身不同,但因志同道合而成为挚友,体现了真正的友谊超越了门第和地位。
一、
“杵臼之交”原指古代打米用的杵和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后来引申为朋友之间相互扶持、默契配合的关系。这种友谊强调的是真诚、平等与长久的陪伴,而不是基于利益或权势的交往。
在现代社会中,“杵臼之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与名利的同时,不要忽视那些真正关心你、支持你的人。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杵臼之交 |
出处 | 《后汉书·吴祐传》 |
原意 | 指杵与臼的配合关系,比喻朋友间互相配合、默契无间 |
引申义 | 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彼此信任、不计身份地位的友谊 |
故事背景 | 吴祐与陈遵之间的友情,体现志同道合、真诚相待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珍惜真诚的友谊,重视情感连接而非功利关系 |
适用场景 | 描述深厚友情、赞美真挚人际关系 |
文化价值 | 体现中国传统对“仁义礼智信”的重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
通过“杵臼之交”,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成语的来源与含义,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杵臼之交”式的友情,或许正是心灵最温暖的慰藉。